为加强对系统中个人数据的保护,规范个人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共享、传输、删除等处理活动,维护数据主体合法权益,防范个人数据泄露、滥用、篡改等风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系统实际情况,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所有涉及本系统个人数据处理的部门、人员及相关合作方,涵盖系统研发、运维、运营等各个环节。适用于通过本系统收集、产生、存储、处理的一切个人数据,包括但不限于用户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生物识别信息、位置信息、健康信息等。
1.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个人数据处理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规规定,以合法、正当的方式进行,且仅处理为实现特定目的所必要的个人数据。
2.公开透明原则:向数据主体清晰、明确地告知个人数据处理的目的、方式、范围等信息,保障数据主体的知情权。
3.主体同意原则:除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形外,处理个人数据应当取得数据主体的明确同意,确保数据主体对其个人数据处理具有自主决定权。
4.安全保障原则:采取充分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保障个人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防止个人数据遭到泄露、破坏或非法使用。
5. 责任明确原则:明确各部门、岗位在个人数据保护中的职责,确保个人数据保护工作责任到人。
个人数据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与已识别或者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不包括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
1.基本身份信息:如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护照号码等。
2. 联系信息:手机号码、固定电话、电子邮箱、家庭住址等。
3. 生物识别信息:指纹、面部特征、虹膜、声纹等。
4. 财务信息:银行账号、支付账号、交易记录、资产信息等。
5. 健康信息:疾病史、体检报告、医疗记录等。
6. 位置信息:实时地理位置、行程轨迹等。
7. 网络身份标识信息:账号密码、数字证书、IP 地址等。
8. 其他敏感信息:宗教信仰、政治观点、犯罪记录等。
根据个人数据的敏感程度,分为一般个人数据和敏感个人数据。敏感个人数据一旦泄露或被非法使用,将对数据主体造成严重损害,需采取更严格的保护措施。
1. 组成:由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组成,包括总经理、分管数据安全的副总经理等,组长由总经理担任。
2. 职责:负责制定个人数据保护战略和政策,审批重大个人数据处理决策,协调解决跨部门的个人数据保护问题,监督个人数据保护政策的执行情况,对本系统个人数据保护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
1. 组成:设立专门的个人数据保护办公室,配备专职的个人数据保护官(DPO)及相关工作人员。
2. 职责:负责组织制定、修订个人数据保护相关制度和流程;监督个人数据处理活动的合规性;开展个人数据保护风险评估;受理并处理数据主体的权利请求;与监管部门进行沟通协调;组织开展个人数据保护培训和宣传工作。
1. 数据处理部门:负责在业务活动中严格按照本指南规定的流程和要求进行个人数据处理,确保数据处理活动合法合规;采取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保障个人数据安全;配合个人数据保护办公室开展相关工作。
2.技术部门:负责提供技术支持,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防止个人数据泄露、篡改和丢失;开发和维护个人数据保护相关的技术工具和功能。
3.人力资源部门:负责将个人数据保护纳入员工招聘、培训、考核等环节,对违反个人数据保护规定的员工进行处理。
1. 收集原则:明确收集目的,仅收集与实现业务功能直接相关的个人数据;遵循最小必要原则,避免过度收集。
2. 告知义务:通过隐私政策、弹窗提示等清晰、易懂的方式,向数据主体告知个人数据收集的目的、方式、范围、保存期限、使用规则以及数据主体的权利等信息,并取得数据主体的明确同意。
3. 特殊情形处理:收集敏感个人数据时,需取得数据主体的单独同意,并向其告知处理敏感个人数据的必要性以及对其权益的影响;法律规定需履行其他特殊程序的,从其规定。
1. 存储期限:根据个人数据的类型和业务需求,明确合理的存储期限,在达到存储期限后,及时对个人数据进行删除或匿名化处理。
2. 存储安全:采用加密、访问控制、备份恢复等技术措施,保障个人数据在存储过程中的安全;将个人数据存储在安全可靠的服务器或存储设备中,定期对存储环境进行安全评估和维护。
1. 使用限制:严格按照向数据主体告知的目的和范围使用个人数据,不得超出该目的和范围进行使用;如需将个人数据用于其他目的,应当重新取得数据主体的同意。
2. 内部管理:建立严格的个人数据使用审批流程,对个人数据的访问和使用进行记录,确保可追溯;对接触个人数据的人员进行权限管理,遵循最小授权原则。
1. 共享审批:向其他组织或个人共享个人数据前,需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并取得个人数据保护办公室的审批;明确共享的目的、数据范围、接收方及接收方的保护责任等。
2. 传输安全:在传输个人数据时,采用安全的传输协议和加密技术,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篡改;向境外传输个人数据时,需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如通过数据出境安全评估等。
1. 主动删除:当个人数据达到存储期限、数据主体撤回同意、数据处理目的已实现等情形时,应及时主动删除个人数据。
2. 响应删除请求:收到数据主体的删除请求后,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响应和处理,核实请求的有效性,如无法律规定的例外情形,应立即删除相关个人数据,并告知数据主体处理结果。
通过清晰易懂的方式,向数据主体提供个人数据处理的相关信息,确保数据主体能够充分了解其个人数据的处理情况。
保障数据主体对其个人数据处理的自主决定权,包括同意或拒绝个人数据处理、撤回同意等权利。
数据主体有权查询其个人数据,相关部门应在规定时间内响应数据主体的查询请求,提供准确、完整的个人数据查询结果。
当数据主体发现其个人数据存在错误或不完整时,有权要求更正。相关部门应及时核实并进行更正,确保个人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如符合删除条件,应及时响应数据主体的删除请求,删除相关个人数据。
设立专门的投诉渠道,接收数据主体关于个人数据保护的投诉和建议,及时处理并反馈处理结果。
1. 加密技术:对存储和传输的个人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泄露。
2. 访问控制:采用身份认证、权限管理等技术,确保只有授权人员能够访问个人数据。
3. 安全审计:部署日志审计系统,对个人数据处理活动进行实时监控和审计,记录操作行为,以便追溯和调查。
4. 漏洞修复: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检测和漏洞扫描,及时修复发现的安全漏洞,防止黑客攻击和数据泄露。
1. 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个人数据保护相关制度和流程,包括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制度、访问审批制度、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等。
2. 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员工开展个人数据保护培训,提高员工的个人数据保护意识和技能,确保员工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本指南要求。
3. 风险评估:定期开展个人数据保护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风险点,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范和化解。
4. 合作方管理:与合作方签订个人数据保护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要求合作方采取必要的个人数据保护措施,对合作方的个人数据处理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
个人数据安全事件是指由于人为原因、技术漏洞、自然灾害等,导致个人数据泄露、丢失、篡改、非法使用等情况。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将个人数据安全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等级。
1. 事件报告:发现个人数据安全事件的人员应立即向本部门负责人报告,部门负责人应在规定时间内报告给个人数据保护办公室;个人数据保护办公室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对事件进行初步评估,判断事件等级,并及时向个人数据保护领导小组报告。
2. 应急处置: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采取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如隔离受影响的系统、暂停相关数据处理活动、加密泄露数据等,防止事件进一步扩大。
3. 调查与分析:组织相关人员对事件进行调查,查明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范围,确定事件责任。
4. 通知与报告: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及时将事件情况通知受影响的数据主体和相关监管部门,并向个人数据保护领导小组提交事件报告。
5. 善后处理:对受影响的数据主体进行安抚和补偿;对事件处理过程进行总结,制定改进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本指南由个人数据保护办公室负责解释和修订。根据法律法规变化、业务发展需求及实际运行情况,及时对本指南进行修订和完善,修订后的指南需经个人数据保护领导小组审批后发布实施。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
手机扫码加我微信
青鸟欢迎您!